诉衷情 · 七夕
西风吹鹤到人间。凉月满缑山。银河万里秋浪,重载客槎还。
河汉女,巧云鬟。夜阑干。钗头新约,针眼娇颦,楼上秋寒。
1.阑干:
1)、阑干:即栏杆。 ——《阮阅-眼儿媚 · 楼上黄昏杏花寒》
2)、阑干:即栏杆。 ——《白朴-天净沙 · 春》
3)、阑干:即栏杆。 ——《杜牧-初冬夜饮》
2.云鬟:
1)、云鬟:云鬟(huán),高耸的环形发髻 ——《吴伟业-圆圆曲》
2)、云鬟:云鬟(huán),高耸入云的发髻。女子成年后发式由下垂改为绾结耸立。 ——《柳永-迷仙引 · 才过笄年》
3)、云鬟:古代妇女梳的环形发结。这里指仙童的发型。 ——《李白-游泰山六首》
3.凉月:
1)、凉月:疑为“良夜”之讹。 ——《魏承班-玉楼春 · 寂寂画堂梁上燕》
2)、凉月:新月。 ——《戴叔伦-兰溪棹歌》
3)、凉月:七月的异名。 ——《曾几-癸未八月十四日至十六夜月色皆佳》
4.夜阑:
1)、夜阑:夜残;夜将尽时。汉蔡琰《胡笳十八拍》:“山高地阔兮,见汝无期;更深夜阑兮,梦汝来斯。” ——《王昌龄-长信秋词五首》
2)、夜阑:夜阑(lán),夜深。 ——《陆游-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》
3)、夜阑:夜深。 ——《王诜-忆故人 · 烛影摇红》
5.缑山:
1)、缑山:缑(gōu)山,在今河南偃师县。缑山仙子指在缑山成仙的王子乔。 ——《苏轼-鹊桥仙 · 七夕》
2)、缑山:缑(gōu)山,在今河南偃师县。缑山仙子指在缑山成仙的王子乔。 ——《苏轼-鹊桥仙 · 七夕送陈令举》
6.西风:
1)、西风:指秋风。 ——《辛弃疾-清平乐 · 检校山园书所见》
2)、西风:寒冷、萧瑟的秋风。 ——《马致远-天净沙 · 秋思》
3)、西风:秋风。 ——《李清照-醉花阴 · 薄雾浓云愁永昼》
7.河汉:
1)、河汉:银河。 ——《杜甫-同诸公登慈恩寺塔》
2)、河汉:为天上的银河。 ——《孟浩然-他乡七夕》
3)、河汉:银河。 ——《李白-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》
8.银河:
1)、银河:天河。 ——《苏轼-鹊桥仙 · 七夕送陈令举》
2)、银河:天河。 ——《苏轼-鹊桥仙 · 七夕》
3)、银河:古人指银河系构成的带状星群。 ——《李白-望庐山瀑布》
9.人间:
1)、人间: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。 ——《白居易-大林寺桃花》
2)、人间:与前文“山野”对称,谓世俗社会,主要相对隐逸而言,指仕宦于朝。嵇康《答山巨源绝交书》:“又每非汤、武而薄周、孔,在人间不止,此事会显,世教所不容。”其义同此。 ——《元结-右溪记》
3)、人间:人世间。 ——《于谦-石灰吟》
10.万里:
1)、万里:言月运行万里而来,又暗喻漂泊万里的诗人。 ——《杜甫-月》
2)、万里:形容归程之长。 ——《王勃-山中》
3)、万里:喻行程之远。 ——《李白-渡荆门送别》
11.夜阑干:
1)、夜阑干:夜深。 ——《李商隐-无题四首》
12.娇颦:
1)、娇颦:谓蹙眉含愁的媚态。 ——《辛弃疾-江神子 · 送元济之归豫章》
13.汉女:
1)、汉女:汉水的妇女。 ——《王维-送梓州李使君》
14.河汉女:
1)、河汉女:银河边上的那个女子,指织女星。河汉:即银河。河汉女,指织女星,是天琴星座的主星,在银河北。织女星与牵牛星隔河相对。 ——《佚名-迢迢牵牛星》
鉴赏
“西风”两句,化用《列仙传》中的神话故事。“缑山”,一名“覆釜堆”,亦作抚父堆,山在河南偃师县南。据《列仙传》说:“周灵王太子晋在缑山乘白鹤升仙。”梦窗触景生情,借用神话传说开篇。此言其在幻觉中好像看到秋风送着仙鹤降临人世,月色辉映着升仙之地,仿佛自己也可以驾鹤飞升一般。“银河”两句,言七夕之夜晴空万里,天河显得格外明亮,团团星云组成了无边无涯的星浪,幻觉中,词人又觉得有迎客的仙船(贯月槎)正从天河中飘然而来。上片缀连起两则神话传说,使读者阅后也感染到一种飘飘仙气。
“河汉女”三句,应题“七夕”。天孙织女,巧手梳妆,云髻高耸。她在夜空中斜依在天河边。“阑干”,这里有横斜之意,与唐刘方平《月夜》诗:“更深月色半人家,北斗阑干南斗斜”中“阑干”意相同。“钗头”三句,地上“乞巧”。与天上王母划钗成河强使织女牛郎一年限见一次一样,人间少妇们七夕欢聚,其实也只有一年一度,所以她们珍惜这一有限时间,穿针乞巧,尽兴游玩,脸上漾溢着纯真的娇笑。不知不觉她们在绣楼上度过了一个凉爽而难忘的秋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