汾阴行
君不见昔日西京全盛时,汾阴后土亲祭祀。
斋宫宿寝设储供,撞钟鸣鼓树羽旂。汉家五叶才且雄,宾延万灵朝九戎。
柏梁赋诗高宴罢,诏书法驾幸河东。河东太守亲扫除,奉迎至尊导鸾舆。
五营夹道列容卫,三河纵观空里闾。回旌驻跸降灵场,焚香奠醑邀百祥。
金鼎发色正焜煌,灵祗炜烨摅景光。埋玉陈牲礼神毕,举麾上马乘舆出。
彼汾之曲嘉可游,木兰为楫桂为舟。櫂歌微吟彩鹢浮,箫鼓哀鸣白云秋。
欢娱宴洽赐群后,家家复除户牛酒。声明动天乐无有,千秋万岁南山寿。
自从天子向秦关,玉辇金车不复还。珠帘羽扇长寂寞,鼎湖龙髯安可攀。
千龄人事一朝空,四海为家此路穷。豪雄意气今何在,坛场宫馆尽蒿蓬。
路逢故老长叹息,世事回环不可测。昔时青楼对歌舞,今日黄埃聚荆棘。
山川满目泪沾衣,富贵荣华能几时?不见只今汾水上,唯有年年秋雁飞。
1.有年:
1)、有年:年将有粮,引申为大丰收。 ——《苏轼-喜雨亭记》
2)、有年:多年。 ——《韩愈-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》
3)、有年:丰收年。有:富足。 ——《佚名-小雅 · 甫田》
2.天子:
1)、天子:指陈代亡国之君陈叔宝。《陈书·后主纪》:“后主闻(隋)兵至,从宫人十馀出后堂景阳殿,将自投于井,袁宪侍侧,苦谏不从,后阁舍人夏侯公韵又以身蔽井,后主与争久之,方得入焉。及夜,为隋军所执。” ——《李白-金陵歌送别范宣》
2)、天子:古以君权为神所授,故称帝王为天子。 ——《曹邺-捕渔谣》
3)、天子:古代帝王的称谓。 ——《佚名-召公谏厉王止谤》
3.富贵:
1)、富贵:有功业。 ——《辛弃疾-最高楼 · 吾衰矣》
4.珠帘:
1)、珠帘:用珍珠缀成或饰有珍珠的帘子。《西京杂记》卷二:“昭阳殿织珠为帘,风至则鸣,如珩佩之声。” ——《王昌龄-长信怨》
2)、珠帘:用珍珠串成或饰有珍珠的帘子。形容帘子的华美。 ——《岑参-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》
3)、珠帘:用珍珠缀成或饰有珍珠的帘子。《西京杂记》卷二:“昭阳殿织珠为帘,风至则鸣,如珩佩之声。” ——《王昌龄-长信秋词五首》
5.南山:
1)、南山:终南山,兼含“如南山之寿”意,表示祝贺。 ——《苏颋-奉和春日幸望春宫应制》
2)、南山:戏马台在彭城县南三里,其地有山称南山(见《太平寰宇记》)。 ——《陈师道-次韵李节推九日登南山》
3)、南山:终南山,主峰在陕西西安市南。 ——《司马相如-上林赋》
6.青楼:
1)、青楼:墙壁涂以青色的楼房,汉唐时指贵妇人住所,元明以来,逐渐转化为妓院的代称。这里仍用作本义。望:这里读平声。 ——《宋祁-落花》
2)、青楼:这里泛指女子所居高楼。 ——《吕渭老-薄幸 · 青楼春晚》
3)、青楼:青色的高楼。此泛指精美的楼房,即富贵人家。 ——《李商隐-风雨》
7.汉家:
1)、汉家:借指唐朝。 ——《高适-杂曲歌辞 · 蓟门行五首》
2)、汉家:唐代诗人多以汉代唐。 【汉家大将:指封常清,当时任安西节度使兼北庭都护,岑参在他的幕府任职。】 ——《岑参-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/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》
3)、汉家:指刘邦所建立的西汉王朝。 ——《栖一-垓下怀古》
8.木兰:
1)、木兰:树木名。 ——《佚名-上陵》
2)、木兰:又名杜兰,木名。 ——《司马相如-上林赋》
3)、木兰:树名,高大乔木,开白花。兰:(见文选李善注)兰,兰草。 ——《司马相如-子虚赋》
9.四海:
1)、四海:古代以为中国在四海之中,故四海指全国。 ——《欧阳修-释秘演诗集序》
2)、四海:指全国。 ——《李绅-古风二首/悯农二首》
3)、四海:泛指大下。 ——《施耐庵-念奴娇 · 天南地北》
10.叹息:
1)、叹息:叹气;嗟叹。 ——《陆游-幽居初夏》
2)、叹息:感叹惋惜。 ——《诸葛亮-前出师表》
11.太守:
1)、太守:郡的地方长官。 ——《李密-陈情表》
2)、太守:汉代一郡的地方长官称太守,唐称刺史,也一度用太守之称,宋朝称权知某军州事,简称为知州。诗里称为太守,乃借用汉唐称谓。 ——《欧阳修-丰乐亭游春三首》
3)、太守:指作者自己。 ——《苏轼-江城子 · 密州出猎》
12.世事:
1)、世事:指人世间的各种各样的事情。 ——《李煜-乌夜啼 · 昨夜风兼雨》
2)、世事:世务,世上的事。 ——《王维-酌酒与裴迪》
13.河东:
1)、河东:黄河以东的地方。在今山西西南部。黄河流经山西省境,自北而南,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。 ——《孟子弟子 录-寡人之于国也》
2)、河东:今山西永济县。裴行立:绛州稷山(今山西稷山县)人,时任桂管观察使,是柳宗元的上司。 ——《韩愈-柳子厚墓志铭》
3)、河东:今山西省永济县。 ——《柳宗元-送薛存义序》
14.至尊:
1)、至尊:指君主。以上两句原本出于《列子·杨朱》:“宋国有田夫,常衣缊黂,仅以过冬。暨春东作,自曝于日,不知天下之有广厦隩室,绵纩狐狢,顾谓其妻曰:‘负日之暄,人莫知者,以献吾君,将有重赏。’里之富者告之曰:‘昔人有美戎菽、甘枲茎芹萍子者,对乡豪称之;乡豪取而尝之,蛰于口,惨于腹,众哂而怨之,其人大惭。子此类也。’” ——《嵇康-与山巨源绝交书》
2)、至尊:对皇帝的尊称。 ——《杜甫-北征》
15.寂寞:
1)、寂寞:清静,寂静。 ——《黄庭坚-清平乐 · 春归何处》
2)、寂寞:是指入秋之后,水族潜伏,不在波面活动。《水经注》:“鱼龙以秋冬为夜。”相传龙以秋为夜,秋分之后,潜于深渊。 ——《杜甫-秋兴八首》
3)、寂寞:故乡何在,雪园水阁,梅花深感寂寞。 ——《辛弃疾-瑞鹤仙 · 赋梅》
16.鼎湖:
1)、鼎湖:典出《史记·封禅书》。传说黄帝铸鼎于荆山下,鼎成,有龙垂胡须下迎黄帝,黄帝即乘龙而去。后世因称此处为“鼎湖”。常用来比喻帝王去世。此指崇祯帝自缢于煤山(今景山)。 ——《吴伟业-圆圆曲》
17.白云:
1)、白云:据说有白云出自苍梧入大梁。 ——《李白-哭晁卿衡》
2)、白云:元朝人以白云喻亲友。 ——《王澜-念奴娇 · 避地溢江书于新亭》
3)、白云:指送别的那人。 ——《卢纶-送饯从叔辞丰州幕归嵩阳旧居》
18.满目:
1)、满目:充满视野。三国魏曹丕《与钟大理书》:“捧匣跪发,五内震骇,绳穷匣开,烂然满目。” ——《鱼玄机-游崇真观南楼睹新及第题名处》
2)、满目:充满视野。 ——《柳永-昼夜乐 · 洞房记得初相遇》
19.不见:
1)、不见:见不着,消失。 ——《郑板桥-咏雪》
2)、不见:不被人知道 ——《黄庭坚-书幽芳亭记》
20.西京:
1)、西京:指长安,西汉时的国都。东汉建都在洛阳,洛阳称为东都。董卓之乱后,汉献帝又被董卓由洛阳迁到了长安。 ——《王粲-七哀诗三首 · 其一》
2)、西京:长安。 ——《杨炯-从军行》
3)、西京:长安。 ——《杜甫-北征》
21.昔日:
1)、昔日:往日;从前。 ——《温庭筠-蔡中郎坟》
22.人事:
1)、人事:指交游。 ——《杜甫-阁夜》
2)、人事:指和俗人结交往来的事。陶渊明诗里的“人事”、“人境”都有贬义,“人事”即“俗事”,“人境”即“尘世”。这句是说住在田野很少和世俗交往。 ——《陶渊明-归园田居 · 其二》
3)、人事:指政治上的得失。 ——《欧阳修-伶官传序》
23.秦关:
1)、秦关:秦地关中,即长安所在地。 ——《卢纶-长安春望》
2)、秦关:原指秦地关塞。此指关中地区。 ——《郑燮-淇澳青青水一湾》
3)、秦关:指秦代的潼关。一说是华阴县东灵宝县的函谷关,故址在今河南省灵宝县。 ——《崔颢-行经华阴》
24.箫鼓:
1)、箫鼓:吹箫击鼓,指游船上奏着音乐。 ——《徐元杰-湖上》
2)、箫鼓:箫与鼓。泛指乐奏。 ——《俞国宝-风入松 · 一春长费买花钱》
3)、箫鼓:箫与鼓,泛指乐奏。南朝梁江淹《别赋》中有句:“琴羽张兮箫鼓陈,燕赵歌兮伤美人。”箫,一种竹制管乐器。古代的箫用许多竹管排在一起做成,有底;现代的箫一般只用一根竹管制成,不封底,直吹。 ——《李煜-浣溪沙 · 红日已高三丈透》
25.发色:
1)、发色:显露颜色。 ——《李白-阳春歌》
26.微吟:
1)、微吟:小声吟咏。词人感到孤独,无以排忧,只好微吟以求慰藉。 ——《张炎-忆旧游 · 登蓬莱阁》
2)、微吟:低声地吟唱。 ——《林逋-山园小梅 · 其一》
3)、微吟:小声吟哦。 ——《苏轼-沁园春 · 孤馆灯青》
27.树羽:
1)、树羽:用五彩羽毛做崇牙的装饰。 ——《佚名-有瞽》
28.宫馆:
1)、宫馆:宫阙。 ——《岑参-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》
29.玉辇:
1)、玉辇:玉辇(niǎn),天子所乘之车,以玉为饰。 ——《李商隐-马嵬二首》
2)、玉辇:本指皇帝所乘的车,这里泛指一般豪门贵族的车。 ——《卢照邻-长安古意》
30.沾衣:
1)、沾衣:指流泪。 ——《李商隐-落花》
31.后土:
1)、后土:大地。古人常以"后土"与"皇天"对称。 ——《宋玉-九辩》
32.宴罢:
1)、宴罢:宴(yàn)罢,欢乐之后。宴,指欢乐、快乐。 ——《李煜-菩萨蛮 · 铜簧韵脆锵寒竹》
33.君不见:
1)、君不见:乐府中常用的一种夸语。 ——《李白-将进酒》
34.几时:
1)、几时:不时,不一定什么时候,也即随时。[20]为:语助词,表示疑问、反诘。 ——《韩愈-进学解》
35.汾水:
1)、汾水:水名,即汾河,今山西境内,流入黄河。 ——《孙光宪-河渎神 · 汾水碧依依》
2)、汾水:汾河。黄河第二大支流,发源于山西宁武县管涔山,流经山西中部、南部入黄河。《唐六典注》:汾水出忻州,历太原、汾、晋、绛、蒲五州,入河。《太平寰宇记》:汾水,出静乐县北管涔山,东流入太原郡界。 ——《李白-太原早秋》
36.三河:
1)、三河:汉时称河东、河内、河南三郡为三河,相当于今河南西北部、山西南部地区。 ——《庾信-枯树赋》
2)、三河:洛阳附近河东、河内、河南三郡,是当时政治中心所在的中原之地。 ——《骆宾王-为徐敬业讨武曌檄/代李敬业讨武曌檄》
37.意气:
1)、意气:意志和气概。 ——《毛泽东-沁园春 · 长沙》
2)、意气:神态。《史记·管晏列传》:“拥大盖,策驷马,意气扬扬,甚自得也。”这里作志气讲。 ——《辛弃疾-沁园春 · 带湖新居将成》
3)、意气:豪情气概。 ——《陆游-金错刀行》
38.水上:
1)、水上:是花岛的地理位置 ——《韩愈-花岛》
39.千龄:
1)、千龄:犹千年、千岁。极言时间久长。 ——《徐惠-拟小山篇》
40.只今:
1)、只今:如今。 ——《岑参-还高冠潭口留别舍弟》
2)、只今:如今。 ——《李贺-马诗二十三首 · 其十八》
41.一朝:
1)、一朝:一旦。 ——《佚名-梁甫吟》
2)、一朝:整个上午。 ——《佚名-彤弓》
42.柏梁:
1)、柏梁:台名,公元前115年(汉武帝元鼎二年)建,在长安。 ——《鲍照-拟行路难 · 其一》
43.豪雄:
1)、豪雄:英雄。 ——《程颢-秋日》
44.荣华:
1)、荣华:草木茂盛、开花。《荀子·王制》:“草木荣华滋硕之时,则斧斤不入山林。” ——《李白-长歌行》
2)、荣华:花朵。 ——《屈原-离骚》
45.故老:
1)、故老:年老而德高的旧臣故老:遗老。 ——《李密-陈情表》
46.黄埃:
1)、黄埃:马队奔驰踏起的尘土。 ——《杜牧-过华清宫绝句三首》
47.夹道:
1)、夹道:在道路两旁。《周礼·秋官·乡士》:“帅其属,夹道而跸三公。”朱搂:谓富丽华美的楼阁。谢朓诗:“逶迤带绿水,迢递起朱搂。” ——《李白-金陵三首》
48.法驾:
1)、法驾:天子车驾的一种,用于通常的行动,由奉车郎御车,侍中骖乘,属车四十六乘。 ——《司马相如-上林赋》
2)、法驾:皇帝的车驾。 ——《宋濂-阅江楼记》
49.山川:
1)、山川:山河。 ——《陶弘景-答谢中书书》
2)、山川:山河。柳宗元贬永州,写了大量的山水游记(如“永州八记”),并以物自喻,以身相许,山山水水都投入了自己的身影,故说“山川犹是柳侯余”。 ——《欧阳修-咏零陵》
50.不复:
1)、不复:不再。 ——《张九龄-赋得自君之出矣》
51.万岁:
1)、万岁:犹言“自古”。这句是说自古至今,生死更迭,一代送走一代。 ——《佚名-驱车上东门》
52.歌舞:
1)、歌舞:载歌载舞。 ——《骆宾王-在军登城楼》
2)、歌舞:身世。 ——《辛弃疾-浪淘沙 · 山寺夜半闻钟》
53.金鼎:
1)、金鼎:风炉,煮茶器具。 ——《皎然-饮茶歌诮崔石使君》
2)、金鼎:香断。 ——《李玉-贺新郎 · 春情》
54.昔时:
1)、昔时:往日;从前。《东观汉记·东平王苍传》:“骨肉天性,诚不以远近亲疏,然数见颜色,情重昔时。” ——《骆宾王-于易水送人/于易水送别》
55.乘舆:
1)、乘舆:乘(shèng胜)舆,皇 ——《司马相如-上林赋》
鉴赏
到了武帝,更是雄图大展,天下太平。他筑柏梁台,宴集能写七言诗的臣僚。就在这次盛宴之后,他又下诏巡幸河东。可见,此举是汉朝的国势发展到巅峰时的大典。接着,诗仍以四句为一节,分写河东地方长官隆重迎接天子的大驾光临;百姓倾城而出,领略皇帝威仪的气势;祭祀汾阴后土的盛况,等等。至此,汾阴后土之祠的正题已经简括地叙写完毕。诗人巧妙地调转笔锋,用“埋玉陈牲礼神毕,举麾上马乘舆出”两句承上启下,将诗意由祭祀引至泛河上来。接着,先用四句描述泛游汾河的热闹场面,写得富丽堂皇,极恣酣玩赏之乐。再以四句描写欢宴的场面。不但群臣享受到宴饮的欢乐,老百姓也分享到牛肉和美酒的犒赏。因此,皇帝博得了上上下下的热烈拥戴,他们衷心祝愿皇帝万寿无疆。诗的喜庆气氛和祝颂之意,达到了最高潮,巡幸河东的整个活动也被写得纤毫毕现。
从“自从天子向秦关”到篇末为诗的第二部分。这部分都是诗人的议论,抒发对今昔盛衰无常的慨叹。
“秦关”,指函谷关。相传道家始祖老子过此关仙去,这里借以讽喻汉武帝学长生术,但还是命归黄泉。这一部分仍以四句为一小节而转换,反反复复地借当日的坛场官馆、青楼歌舞,化为蒿莱蓬草、黄埃荆棘,渲染世事翻覆,盛衰无常,使人无限伤感。特别是最后四句,由汾阴的古今盛衰,总结出“富贵荣华能几时”的一般议论,揭示了社会发展中一个带有普遍性的现象,发人深省,具有启示性。相传唐玄宗听梨园弟子唱到此诗的这四句,不禁凄然涕下,并说:“峤真才子也。”
李峤的《汾阴行》,既含有“四杰”歌行的遗风,又有着盛唐七古的某些特色。文辞华丽,讲究藻饰,多用偶句,基本上以四句一节,逐层铺叙,脉络清晰,这些都受了“初唐体”的明显影响。但叙事不过分铺陈夸饰,主要采用单向发展,一气直下的叙述方法,而不是横向的多角度、全方位的赋写,显出一种转折倏忽、以跌宕顿挫的特点,与“四杰体”七古以圆美流转,音韵婉畅有所不同。还有,诗中的议论成份大大加强,表达了诗人对一种社会现象的清醒认识和深沉慨叹,比起“四杰体”七古的“曲终奏雅”,在篇末自伤不遇的境界有所拓展,而向着盛唐七古博大深广的社会内容,慷慨激昂的风格特色靠近了一步。